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
发布日期:【2016-09-14 11:12:33】 浏览次数:【19080】

日本侵略东北的14年也是东北人民奋起反抗的14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不畏强暴,同仇敌忾,浴血抗战。14年间东北战场形成了东北抗日联 军、东北义勇军、东北军爱国官兵、各阶层民众几大抗日力量,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同日军展开了最为惨烈、最为艰苦、最为英勇顽强的抵抗。东北军民的抗 日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即提出了“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号召。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后在东北成立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由此,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东北军民抗日的中流砥柱。

1933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中共满洲省委在原东北各地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这是各军的将领,这 位是杨靖宇将军,时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这些将领中只有冯仲云、周保中、李延禄、李兆麟看到了抗战最终胜利的那一刻。其余全部英勇牺牲,牺牲时平均年龄 33岁,为抗日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东北抗联于1936年正式成立。东 北抗联由成立之初的11个军后改编为三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东北抗联同日军展开了长期而顽强的斗争,消灭日伪军大量有生力量。

木盆:朝鲜族妇女李元善为了给抗联战士送饭,将省吃俭用攒下的小米放在木盆的最下面,上面放个盖帘,再在上面摆上小碗,这样装扮成给在农田干活的丈 夫送饭。就这样,一次次躲开日伪的严密检察,将粮食送给了抗联战士们。这只木盆成为东北民众支援抗联战士的见证,也正是有了东北各族民众的支持,才使抗日 联军的战士们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而奋勇杀敌。

四组微缩场景,再现了当年东北抗日游击队学习和战斗的情况。

第一组场景是仿陶的,这是 1931年,在宝清县小城子沟开办的军政讲习所中,游击队的骨干力量正在上课,前方授课的是崔石泉(崔庸健),他将抗战必胜的信念写在了黑板上,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战士们却听得聚精会神。

第二组场景是仿铜的,这是1933年3月,由梁成龙,金日成领导的汪清游击队伏击讨伐队凯旋归来的情景,此役大获全胜,缴获了很多的战利品。

第三组场景是木雕的,这是1932年2月,李延禄率部队取得团山子战斗胜利后,当地群众杀鸡宰羊慰劳队伍的情景。

第四组场景是仿石雕的,表现的是1932年春节前后,中共汤原县委书记裴治云等人组织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正如那幅对联上所写的“军民团结齐抗战,同心协力建家园”,横批是我们所盼望的“国泰民安”。

东北抗日联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东北抗战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抗联英雄们的事迹无不让人感动。抗联总司令杨靖宇就是其中的一位。1938年杨靖宇率 部西征,伪军讨伐部队邵本良穷追不舍,杨靖宇决定在此设下口袋阵,当敌人进入口袋阵后,杨靖宇一声令下,毙伤日伪军数十人,大获全胜。随后,杨靖宇率领部 队返回老游击区,和敌人周旋。1940年2月23日,由于叛徒出卖,与敌人周旋到最后一刻的杨靖宇弹尽粮绝,牺牲时年仅35岁。残暴的日军想知道是什么力 量使他一个人一直坚持到最后,便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却发现他的胃肠里只有棉絮、草根和树皮,竟然没有一粒粮食。

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用“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诗句表达了坚贞不屈的抗日意志。赵一曼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后来 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还曾到苏联留学。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委派到东北领导抗日斗争。一次战斗中,赵一曼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敌人对她施尽了酷刑,最后 惨遭杀害,年仅31岁。赵一曼在慷慨就义前,留给儿子的遗书饱含了深深的母爱:“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 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巨幅国画《八女投江》表现的是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它表现的是为掩护大部队的转移,八名抗联女战士面对敌人的狂轰烂炸,宁死不做俘虏,毅然决然地投入了波涛翻滚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的英勇事迹。她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是28岁,而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东北抗联是坚持抗战时间最久,面临抗战条件最为艰苦的队伍。这个场景所表现的就是抗联部队冬夜在白桦林里露营时的情景,白雪皑 皑的白桦林中,抗联将士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下围坐在篝火旁,这正如当年李兆麟在西征途中创作的《露营之歌》中的一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联 战士顽强的战斗意志与饱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抗联队伍坚持抗战到底的强大精神支柱。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与抗日义勇军率先奋起抵抗。九一八之夜,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620团官兵在向外突围时与日军展开了激战,由 此东北军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当夜日军伤亡约25人,打响了中国抗日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序幕。此 后东北爱国军民继进行了江桥抗战、锦州抗战、哈尔滨保卫战、海拉尔保卫战及热河抗战。1931年11月初,日军集结重兵向黑龙江进犯。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 山临危受命指挥战斗。江桥抗战历时16天,终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而失败,但是此役消灭日军千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打响了中国大规模武装抵抗的第 一枪。

此后,部分东北军和爱国民众纷纷揭竿而起,自发组成东北抗日义勇军。人数最多时曾达三十万人左右,活动地区几乎遍布东北全境。

义勇军的兴起,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义勇军参加战斗数万次,歼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义勇军抗日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 志。虽武器装备落后,又得不到政府支持,但是东北义勇军将士们仍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以死相拼。当年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素材就取材于东北抗日义勇军的 爱国壮举。《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加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学生、工人、知识分子等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们也都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加抗日,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九君子上书国联。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政府强烈要求国联主持公道,在中国的一再坚持下,以李顿为首的英、美、法、意、德五国代表团于1932年1月成立,并于1932年4月抵达沈阳。 沈阳银行家巩天民、邵信普,大学教授刘仲明、张查理、毕天民、李宝实、于光元,社会活动家张韵泠,医学家刘仲宜九人,在提前得知国联调查团要来中国后,便 着手搜集证据。当年九人爱国小组是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各种方式来搜集罪证。同时,他们的家人为此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展厅陈列的一架老式风琴,就是九人爱 国小组的夫人们为掩护他们整理和翻译这些罪证时用过的。当年九人在基督教堂的楼上秘密工作时,他们的夫人便在楼下弹琴唱诗做掩护,一旦有危险便弹奏一曲事 先约定的曲目,将危险信号第一时间传递给九人小组。就是这样在一次次惊心动魄中,他们终于仅用48天的时间便搜集、整理、翻译、编写了各类日本侵华证据 300余份,并装订成册,取名真相。在历经曲折、几经辗转后将这份材料递交到国联调查团的手中。国联调查团正是根据“九君子”的实名上书材料,撰写了十余 万字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国际上首次认定九一八事变是侵略事件,对伪满洲国不予承认。这份展出的《真相》材料就是巩天民的后人们历经半个多世纪搜寻 并复制下来的。九君子上书国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北民众在九一八事变后,通过不同方式与日斗争的情况,他们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