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落成索记
发布日期:【2016-10-18 10:50:04】 浏览次数:【3264】

 

1995年,日本人在华盛顿大学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展览以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造成的巨大损失为内容。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这一活动引起了一些参加过二战老兵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站出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其中的一些老兵就提到了自己当年被关押在奉天(沈阳��俘虏收容所受到日本人残酷虐待的悲惨遭遇。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新闻单位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2000�9月8 日,《沈阳晚报》发表了有关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解密的新闻报道;《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罗琳闻讯也专程来沈调查,与当年的一些中国工友等亲历者进行座谈,并在《纽约时报》发表了长篇报道。闻见《沈阳晚报》的报道,根据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时任沈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张英与沈阳文物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到战俘营旧址进行了首次调研。2002年1月28日,《辽沈晚报》以整版篇幅再次对战俘营遗址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向社会发出了建立“二战盟军战俘营纪念馆”的倡议。2002年8月,美国“大华府日本侵略史学会”会长王恭立博士向时任沈阳市长的陈政高致函,建议建立“二战盟军战俘营纪念馆”;2003年9月3日,陈政高市长委托沈阳市规划局给王恭立博士复函,表明了建馆的意向。2003年9月,在美国“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成员王鄂(王恭立之子)率领下,由当年的战俘老兵及其家属等组成的访问团,对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进行了时隔60年的首次回访。其中包括美国战俘老兵“奉天联谊会”会长格雷格瑞,战俘老兵鲍勃·罗森道尔、奥利弗·艾伦,当年战俘营的营救队员霍尔·雷斯以及他们的妻子、亲属等,当年来访的还包括美国华裔抗日史学家吴天威,美国历史学家琳达女士等。回访团在沈受到了热情接待。中央及辽宁省、沈阳市的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专门派人对回访团进行了采访、拍摄,并制作了长达6个半小时的专题片。2005年,沈阳市文物局专程派人到美国考察,与健在的战俘老兵及战俘营研究机构取得联系,对二战盟军战俘在沈阳关押期间的生活遭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一批一手资料。同一年,沈阳市政府将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责成市建委,规划局、文物局、大东区政府等相关单位对战俘营旧址尚存的建筑进行了部分腾迁,又对一号战俘营房、日军办公用房等建筑进行了简单维修。为了迎接美国战俘老兵回访,沈阳市文物局还举办了临时展览。并在旧址临街的显要位置竖立了高达5米的文字介绍碑。2008年,辽宁省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将其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战俘营旧址的保护工作还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26日,我国资深外交家,原国务委员唐家璇专程视察了战俘营旧址,并对做好旧址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周之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了战俘营旧址,并明确了恢复旧址原貌的建馆意见。原外交部长李肇星也曾到旧址视察。根据沈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沈阳市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07年城建投资计划的通知》(沈建发【2007】64号)文件精神,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保护利用及陈列馆建设工程总投资计划为2.46亿元人民币。工程拟分三期进行。2007年开始实施一期工程。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原址中的1.29万平方米的范围进行整体腾迁改造,同时筹建旧址陈列馆,计划投资5401万元。其中3840万元用于旧址中的居民动迁,1561万元用于旧址保护、整体环境改造和陈列馆建设。作为沈阳市政府的重点建设工程,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抓,沈阳市文物局具体负责旧址保护和陈列馆建设工作。大东区政府负责居民动迁。到2007年底,一期工程的居民动迁工作基本完成。由沈阳建筑大学“毕第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整体环境改造方案也得到了建委和规划等相关部门的认可。旧址保护和陈列馆建设工作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2008年10月16日至19日,由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研究中心、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共同主办,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协办的“中国及太平洋抗战与战俘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成功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日本、中国台湾以及国内各省的中外专家学者、战俘老兵及其亲属共70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与此同时筹建处还与《沈阳晚报》共同开辟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历史故事连载栏目,并结集出版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话》一书。2008年还出版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图集》。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基本史实陈列大纲、复原方案、专题陈列大纲等文字材料的编写工作。各项基本配套等土建工程也陆续开工。

战俘老兵及其家属纷纷将自己保存多年的物品捐赠给陈列馆筹建处,总计达200余件套。这些物品均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构成日后基本史实展览的主要文物。除了实物,老兵及其家属、还有战俘营研究会的工作人员还向筹建处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包括历史照片、书籍、俘虏人员名册、死亡名录等等。这些资料对研究战俘营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陈列布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此同时筹建处还向社会征集了大量的文物展品和历史资料。基本满足了前期布展的需求。

2011年底整个一期工程的动迁工作完成。在协调各单位动迁的问题上,沈阳市委宣传部、市供暖公司、大东区政府、惠天热电、中捷友谊厂等各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2012年下半年,陈列馆的建设进入正式的陈列布展阶段。到2012年底,主体馆舍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史实陈列基本完成,进入调试修改阶段。2013年春,一号营房的专题展览、日本办公用房的复原陈列也相继完成进入调整阶段。经过了大约两个月的调试整改,基本满足了正式对外开放的要求。

从1995年战俘营被重新提起,到2013年陈列馆建成对外开放,前后长达18年的时间。作为事件主体的战俘老兵的深切期盼,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界有识之士的强烈呼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国家及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终于使尘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俘营旧址得以重见天日。期间的艰辛苦乐,无以待言。今天我们保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处普通的战俘营旧址,而是人类有史以来的最惨烈的自相残杀的珍贵历史,其间更饱含了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人民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