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
发布日期:【2016-09-14 11:11:38】 浏览次数:【17740】

日本图谋侵华,由来已久。自明治维新后,日本便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早在1868年,刚刚上台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就颁布宸翰宣称: “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其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与此同时,日本极力贯彻“国民皆兵主义”,从小就对日本儿童实施军国主义教育。日本内阁首相山县 有朋,于1890年首次提出所谓“利益线”理论,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主张出兵侵略中国和朝鲜。他的这一理论,在日本大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过程中起到了特殊 的作用,直接推动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运载中国士兵的英商轮“高升号”,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英勇献 身。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条约中,日本要求割占辽东半岛,后来由于俄、德、法三国联合干 涉,清朝政府又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代价将辽东半岛赎回。但日本却割占了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

日本在东北的不断扩张引起沙俄的强烈不满,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霸权,于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宣布“局外中 立”,将辽河以东划为日俄两国的交战区。日俄战争历时一年零七个月,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而告终。在美国的调解下,日俄双方签 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沙俄将辽东半岛租借权、南满铁路及相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为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在南满地区的侵略势力,在东北陆续建立起一系列的侵略机构,主要有设在旅顺的日本关东厅,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设在沈阳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还有设在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这四大机构被称为满洲的“四头政治”,它们互相勾结,成为日本侵略东北 的得力工具。

1926年,日本爆发大规模的金融恐慌,日本的经济危机使国内矛盾日益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法西斯势力也乘机迅速崛起。为了转嫁经济危 机,1927年,日本法西斯代表、陆军大将田中义一上台组阁,并在东京主持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结束后,田中将会议决定的方针和政策拟成一份秘密文件,奏 呈日本天皇,宣称:“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将侵略的矛头直指中国东北。

当时的东北在辛亥革命后,奉系首领张作霖逐渐取得了中国东北的统治地位。随着势力不断壮大,张作霖不甘心受日本人的摆布,日张关系逐步恶化,日本人决心铲除张作霖,由此,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后,其子张学良及时赶回东北稳住了政局,从而避免和挫败了日本趁机挑起事端,发动武装入侵的企图。1928年12月, 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为彻底摆脱日本的控制,毅然宣布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东北易帜。张学良在主政东北后,首先枪毙了阻挠东北易帜的实力派人物—— 东三省兵工厂总办杨宇霆和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史称“杨常事件”。其次,张学良在东北大力推行“东北新建设”,努力发展铁路交通,加速开发葫芦岛港,扶植 民族经济,推进东北近代化进程。

就在张学良励精图治,准备与日军相抗衡的时候,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带领10万东北军精锐部队入关拥蒋。由此造成东北防务空虚,给日军以可乘之机。

日本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寻找入侵借口,首先在吉林挑起了万宝山事件。1931年5月,汉奸郝永德未经政府批准,私自将万宝山地区的土地转租给朝鲜 人,在未取得当地中国农民同意的情况下,竟擅自开凿一条引伊通河水渠坝工程,严重破坏了中国农民的耕地,由此引发中朝农民发生激烈冲突。日军不仅借此出兵 干涉,还极力在朝鲜制造排华风潮。正在万宝山事件的交涉过程中,1931年6月又爆发了中村事件。两名伪装的日本军事间谍中村震太郎和井杉延太郎,在东北 边境进行军事侦察,被当地驻防的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所部拘获,由于间谍罪证确凿无疑,团长关玉衡遂下令将中村等人秘密处决。日本人以此为借口,以保护日本侨 民为名,开始大规模地向东北调兵遣将。中村事件成为“九一八”事变一个最重要的导火索。

为侵占东北,日本人多次以参谋旅行的名义到中国东北侦察地形,并从国内运来两门口径为24厘米的榴弹炮,装置在沈阳守备队营区内,一门指向东塔机场;另一门指向北大营。此时,东北已经是战云密布,侵华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