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霸占了我国东北领土,施行极端残酷的法西斯统治和剥削。沦陷已久的祖国东北地区,从日军占领时起,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从1932年起,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各地开始涌现。开始组织游击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共产党人曾领导着群众,去赤手空拳地夺取敌人的武器,此起彼落,经过失败和成功,游击队终于组织成长起来。

1933年以后,在这些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后来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编为三路军,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任总指挥,活动在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广大地区。第一路军在南满各地对敌人展开主动出击,曾攻克抚松、辉南、金川等十几座城镇,此时总兵力达1.5万人。第二路军由周保中任总指挥,活动在辽宁东北部、吉林东部广大地区,总兵力达2万余人。第三路军由李兆麟任总指挥,活动在松花江两岸,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嫩江平原,总兵力1.5万余人。白山黑水间、松花江畔、兴安岭山区,抗日的烈火燃遍东北的城市乡村,出现了抗日斗争的高潮。

东北地区是日军执行其“大陆政策”侵略中国的后方基地,又是“反策军战”的前进阵地,因此对东北抗日军民实施了极其残酷的政策,采取了所谓的“总体战”。在军事上日寇加紧对抗联围剿“讨伐”,所到之处大肆烧杀,仅以伪三江省与牡丹江省统计,即焚毁房屋60万所以上,残杀抗日同胞数以万计。在经济上,对抗联活动区域采取严密封锁政策,为了把抗联与广大人民隔绝,实行毒辣的“归屯”政策,把我游击区的房屋全部烧光,村庄全部毁掉,将居民集中在与牢狱无异的“集团部落”内,过着非人的生活。在敌人军事围剿、经济封锁和“归屯”政策的推行下,抗日联军的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不断遭受损失,活动地区也逐渐缩小。1939年以后,游击区已完全被毁灭,抗日联军与群众被隔绝,面对着恶劣的环境,抗联军队被迫向东部渺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转移,几乎完全生活在冰天雪地、丛山密林之中,虽然面临如此困难的条件,抗联的战士却不气馁,仍然与敌人展开殊死的斗争。

在深山密林中,部队经常过着露营的生活。没有粮食吃,就采集山上的野果、野菜、树皮、草根,或者猎取野兽充饥。冬天,北方的气候常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寒风刺骨,雪深没腰,他们经常在这种冰天雪地中露营,在冻饿交加之际,找一些野草、树木,燃起熊熊篝火取暖。有一首《露营之歌》唱出了当时的情境: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

  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

  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

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

  战士们,

  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

  突封锁,破重围,

  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三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

  野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

  弟兄们!

  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

  振长缨,缚强奴,

  山河变,片刻息烽烟。

      四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

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

全民族,各阶级,

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这是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于1938年创作的,歌词不仅描绘了那种艰苦的生活、斗争环境,也抒发了将领和战士们不屈不挠的抗日胸怀,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艰苦的对敌斗争中,抗日联军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十二烈士山”战斗就是一例。1938年2月9日拂晓,日伪军一部突然袭击抗联军第五军露营地。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等16人把敌人阻击在一座小山下,激战一整天,打退敌人五次冲击,消灭敌人70余人。李海峰等12人壮烈牺牲。又如第四军和第五军一部,于1938年5月由黑龙江省的林口县向西转移途中,遭到敌人围攻。部队受到严重损失后又回到牡丹江地区。当他们露营于乌斯浑河下游的柞木岗山下时,被敌人发现,遭到敌人突袭。五军妇女团和四军女战士8人被敌包围在乌斯浑河畔,在战况极其不利的情况下,手挽着手横渡急流,奋力对敌战斗。敌人从两岸夹击,上下游兜围,企图活捉她们。8名女战士在指导员冷云指挥下背水而战,子弹打光了,有的人负了伤,气尽力竭,当敌人扑来时,她们宁死不屈,手挽手融入乌斯浑河中。

从1939年冬天开始,敌人对抗日联军的“讨伐”更加疯狂起来,在南满和北满地区尤为严重。日军在10月开始集中兵力将第一路军包围于南满的原始森林中。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率领部队与敌周旋,经历了1938年的冰雪严冬,又度过了1939年夏的风雨酷暑,接连不断地与日军作战。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有时连续几天腹内不进一粒粮食,不是杀战马充饥,就是以草根树皮或野果充腹。1940年1月初,由于叛徒的告密,暴露了杨靖宇的活动方向,日军立即调集兵力,满山遍野地疯狂追袭,日夜搜索。在严寒深雪和风暴中,杨靖宇和他的战士们忍受着极度饥饿和疲乏,抵着砭人肌骨的寒风,在敌兵重重包围中穿梭苦战。经过5个多月的斗争,到1940年2月,部队只剩下300多人。为了缩小目标,将部队编为小组分散活动。杨靖宇仅带数名战士活动在蒙江县境内,不幸遭敌袭击,最后只剩他一人。2月23日,他在县保安村三道崴子山又被大批敌人包围,他独自一人与敌人战斗一小时,当敌人猛扑上来企图活捉他时,杨靖宇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轻蔑地大笑,挺身高呼“共产党万岁!”“抗日联军万岁!”“最后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壮烈殉国。残暴的敌人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腹内没有一粒粮食,全是草根、树皮和棉絮。此外,还有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及许许多多抗日联军的英雄们,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斗争的严重关头,抗日联军采取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重新整编了部队,将三个路军缩编为十个支队。第一、四、七支队以长白山林区为游击根据地坚持斗争。第二、五、八支队活动在牡丹江、勃利、宁安及松花江下游地区。第三、六、九、十二支队活动在黑龙江省南、北两地区。部队收编以后,在东北广大地区继续同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斗争。但是斗争形势仍在不继恶化,于是抗联采取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的方针,将大部转移到中苏边境隐蔽整训,在北满、吉东、延吉、辽吉等边界地区,组织小部队开展灵活的对敌斗争。东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至此处于低潮。抗联部队在1942年间陆续进入中苏边境,在距伯力七八十里的地方组成“边外野营”,全军合编为“国际红军特别独立八十八旅”,共5个营,17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虽受到了严重挫折,但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给侵占东北的日军以沉重打击,以武装斗争配合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牵制了大量日军,与内地的抗日军队互相呼应,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为坚持长期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数忠诚于党、人民、祖国的光荣的战士,在东北的深山密林中冻死饿死,伤亡,患病,但他们对祖国的胜利满怀信心,他们深信终有一天东方会出现曙光,而当时的艰苦危险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因此,他们虽然受到挫败,但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抛洒热血,义无反顾。正是有了他们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勇于献身祖国、献身人民、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才换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