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的密营建设及其作用

作者:王惠宇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中,抗联将士们在深山密林中建立了许多处密营。密营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掩护抗联部队、保证抗联游击战争战略战术运用的重要依托,也是抗联储备战略物资,从事后勤补给和安置伤病员、培训干部的后方基地。因此,密营又是抗联斗争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根据地。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领导东北各族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同日伪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游击战争。凶残的敌人为阻断抗联部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除了不断进行“讨伐”,还实行“集家并屯”、“保甲连坐”等毒辣政策,将抗联部队挤压到深山雪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长期坚持对敌作战,抗联不得不由在广大乡村公开创建根据地转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建设密营作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依托。

密营,是指东北抗日联军在深山老林里建立的秘密驻扎营地。密营是抗联在当时残酷的对敌斗争中,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而对根据地建设进行的新发展。1935年10月,抗联一军在?江的那尔轰根据地遭到日伪军大“讨伐”的清洗,破坏严重。一军将根据地中心由那尔轰转移到白浆河、青江岗一带,并吸取那尔轰根据地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条件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特殊手段——密营斗争。由此开始,一军在?江境内修建起大批密营、粮仓和联络点。其中粮仓密营兼联络点36处,有蒿子湖、东大沟、高丽沟、角杆顶子等;枪支修械所12处,有东大顶子、双沟子、错草顶子等;养伤医疗所7处,有小西北岔沟里、小东沟、新开河等;被服厂5处,有小西北岔、双沟子、西南岔等;印刷所3处,有魏连长沟里、那尔轰、水闸沟。这些密营,一般都修建在抗联在?江活动的专门路线的交叉点上,并与之形成网络。与此同时,抗联一军在群众中广泛发展地方工作员,为抗联筹集粮食、物品,保护和发展抗联密营。1936年,抗联第一军不断发展壮大,日伪当局调集大批兵力,对抗联一军进行残酷的“大讨伐”。在8月召开的夹皮沟汤石岭会议上,杨靖宇指示部队要搞好密营建设,并派精干的小部队前往宽北阴雾沟、天桥沟、绿豆营子、八百崴、小雅河、大牛沟的一些深山密林中修建密营。为了粉碎敌人的“讨伐”,一军在宽甸北部山区建立了大黑沟、大牛沟、大石湖、湖盖子、杨洞等密营。最大的密营当数老秃顶子山二层顶子,海拔1300多米,处于兴(京)、桓(仁)、宽(甸)、本(溪)四县交界,日军统治力量比较薄弱,且林木茂密,峭壁耸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杨靖宇、韩震的领导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仓库等密营设施陆续在深山密林中建立起来。在不远处,还有一军军部密营和一军教导团密营。这几个密营都在近山顶处的一个山洼里,背风朝阳,四周是原始森林,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下的情况,但从山下向上看,却不会被发现。抗联一军的密营广泛分布在桓仁县老秃顶子、?江县那尔轰、本溪县老和尚帽子、宽甸县前后夹道子等地。一军以密营为根据地展开对敌斗争,并有效地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正是因为这些密营的存在,第一军比较安全地度过了1936年冬季和1937年春天,躲过了敌人的“大讨伐”,基本上保存了力量。

1938年,抗联七军及所属各师均派部分队员,在虎饶地区建立了若干个密营。密营部队除了种地、准备粮食、储存部队冬季给养之外,还组织缝衣队,安置老弱病残者和抗联家属。据不完全统计,到年底,七军缝衣队共有130多名队员。缝衣队的战士们日夜为部队缝制衣服,照顾伤病员,站岗放哨,承担繁重的后勤任务。①

抗联斗争后期,根据地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仍有大量密营存在。据不完全统计,到1938年底抗联密营在?江境内已发展到60多处,它既能为部队提供各种服务,如救伤、做衣、修理枪械和储备粮食,又能为部队集结提供隐蔽场所。抗日联军以密营为依托,继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更加巧妙、更加顽强的斗争。

密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地点隐蔽。密营多建在险峻的山林里,人迹罕至,林木繁茂,隐蔽性强,既不易从外部发现,又便于向外透视。选择建密营的地点有几个要点,一是山势较险,敌人不容易上去;二是要背风朝阳,以便取暖;三是附近有水源;四是要建在背着敌人一侧的山坡上,敌人不易发现。在营区附近设有秘密岗哨。当抗联部队在冬季进入密营后,尽管日伪军调集大批兵力四处搜寻,却往往找不到抗联的踪迹。即或找到了一处密营,经过战斗,也会被抗联部队甩掉。如1936年4月,抗联五军军部所在密营因地方工作人员被俘后叛变而为敌人所知,日伪军约百余名步骑混合兵力前来进攻,被抗联警戒哨发现。周保中考虑敌众我寡,力不能当,当即下令撤离,转至另一密营,减少了部队损失,保存了实力。位于桓仁境内的老秃顶子山,由山脚到山腰生长着繁密茂盛的树木,有原始林,也有人工林。渐上山顶,林木矮小,枝柳倒长。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抗联一军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和密营。他们凭借这座天然屏障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抗联密营遗址至今犹可辨认。

第二,规模不大,按区域相对集中分布。一般单个密营面积较小,很多人抱着枪坐着睡觉。但往往在一片区域内修建若干密营,几处或十几处密营形成一个密营区,可容纳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例如桓仁老秃顶子大山内就修建有大小密营6处,可以住三四百人,并修有储存粮食的仓库,还设有裁缝所、修械所、临时病院等。在本溪和尚帽子,修有十余间密营,并曾在那里印制宣传品和缝制军衣,大的密营能容纳几百人。到1937年,老秃顶、和尚帽子周围等地已经建成14处密营,可容纳千余人居住。并在草帽顶,大、小黑瞎子望等地,建立了许多小型密营,构成了一个密营网。1938年春,七军在虎林县土顶子建立密营,种了几十垧玉米,修建了能容纳二三百人的房屋。

第三,密营房屋低矮,有地窨子式、马架子式、木克楞式等。当时盖密营非常困难,由于日伪当局“归屯并户”,大山周围没有人家,所以连工具都找不到,只好下山,到日军修公路的地方去夺取。修建地窨子式营房时,要选择有利地形和向阳的山坡,顺着山形地势先向下挖掘数尺,然后用原木垛制,或用石头砌成。屋内有土石炕,可生火取暖和供人休息,保暖性强。架子式房屋没有梁、柱等,而是用较粗的木杆交叉架在一起,屋顶抹泥或用树皮遮苫,俗称马架子式。木克楞式是比较好的房舍,用圆木凿刻垒垛而成。一般的密营也就10米来长、5米宽。也有在天然山洞内修砌火炕而成的密营,如一军军部所在的杨洞密营,该洞为自然石洞,洞口虽小,洞内却有四五间房之阔,可容四五百人。

密营在抗联斗争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抗联所特有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根据地。它具有根据地的基本特征,即“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也就是游击战争的后方。” ②

首先,密营是东北抗联游击战争战略战术运用的重要依托。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由于敌强我弱,抗联一般是采取避强攻弱、乘隙伺虚的战术,以求打击敌人、发展自己,或避开强敌、保存自己。因此从战略上来看,基本上是防御的。由于不能集中兵力对抗敌人的进攻,因此对日伪军每一次大的“讨伐”,抗联基本上都采取回避的战术。及至敌人分散疲惫之后,再迅速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薄弱之点,然后再迅速分散。在抗联的游击根据地丧失之后,这种战略战术的运用是以密营作为依托的。因此,密营的建设对抗联来说十分重要。1936年春,抗联二军为准备坚持长期斗争,在汤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军事密营和游击根据地。抗联一路军在?江的游击区内有东西两条活动路线,西路自桦甸错草顶子始,经?江西部到达临江境内;东路自桦甸始,沿松花江南下达临江境内。这两条路线都处于两县的边界线上,那里山多林密,沟壑交错,人烟稀少,十分隐蔽,非交通员引路,根本无法识别和行进。抗联一路军在这两条路线沿线设有许多联络点和秘密粮仓,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11月,日军集中重兵,以“围歼”二路军总部和第五军主力为主要目标,对依兰、方正、林口和勃利等县进行长期的“大讨伐”。周保中率领的二路军总部及直属队被敌人一度紧紧包围在范围狭窄的地域内,在敌人层层“搜剿”、一时无力突围的情况下,周保中率部队全部进入密营,隐蔽待机。40天后,日伪兵疲粮尽开始退兵,抗联抓住战机抄袭敌人后路,不仅避免了损失,而且为粉碎敌人“围剿”赢得了机会。1939年5月初,部队抵达宝清县境内兰棒山留守处密营。从此,抗联二路军各部便分别集中在乌苏里江左岸和穆棱、汪清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东北的冬季漫长而寒冷,给抗联坚持游击战争带来极大的困难,为避免在不利情况下与敌作战,减少损失,把握战机,抗联有条件的部队往往进入密营。1938年冬,抗联二路军西征部队在遭敌重兵围困的情况下,五军二师政治部主任陶净非率余部迅速离开五常县,在和二军五师师长陈翰章取得联系以后,同二军五师一起活动,在沙河沿林子的密营里,度过了1938年这个最困难的冬天。

其次,密营是东北抗联储存战略物资,从事后勤补给的基地。如果说根据地是游击战争的后方,为部队提供武器、被服、粮食等等,那么,尽管规模不大,密营终究为抗联游击战争起到了后方补给的作用。1936年秋,抗联独立师(后抗联十一军)在桦川和集贤之间的七星砬子山里建立了密营,其中有修械所、被服厂、学校等。修械所的工人们以高度的智慧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许多困难,制造出手枪、冲锋枪、机枪、手榴弹等多种武器,装备了部队,加强了战斗力③。后来改为下江联军修械所,不久又扩建为抗日联军七星砬子兵工厂,对支援各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被服厂有六七台缝纫机,七八个人给部队做衣服。其他有条件的抗联部队也如此。例如,三、六军在汤旺河一带建立了许多密营,在沟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医院,这里成了三、六军进行休整和训练的后方。1936年冬,抗联五军部队在牡丹江左岸山区也建立了医院、被服厂、休养所、看守所、仓库、无线电栈、修械所等密营,作为临时后方根据地。④1938年,东北抗战进入困难阶段。敌人实行“归屯并户”、“经济封锁”,企图困死、冻死、饿死抗联。粮食问题尤为突出,它是抗联生存并坚持斗争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在群众支援越发困难的情况下,粮食来源除了靠从敌人手里缴获,主要是靠自己耕种。因为只靠缴获是远远不能满足部队需要的,况且缴获有随机性,且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从敌人手中缴获的粮食,也要靠密营加以储存。因此,种地处便应运而生了。抗联或是自己开荒种地,或是利用以前在山里居住的散户人家的土地(主人在日伪实行“归屯并户”政策后已被赶走)。但这些地块面积不能太大,都是一亩或半亩,还要离密营稍远些,以防暴露目标。⑤密营留守人员在每年耕种季节,播种一些作物,如土豆、萝卜、小米等,收获后储存起来,以供应部队,尤其是在冬季缺粮时。1939年春,抗联七军补充团和五军三师九团在虎林土顶子、马鞍山一带深山老林里开垦了几十块荒地,种植玉米、萝卜、土豆、白菜等粮食和蔬菜,以供部队冬季之用。⑥虽然秋季时,大部分被敌人糟蹋毁掉,但就是部分残余庄稼也为这年冬季给养奇缺时部队的生存解决了燃眉之急。抗联之所以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坚持斗争,正是因为有密营作为它的后勤补给基地,自身生存才有了起码的保证。否则,在敌人“归屯并户”、“经济封锁”、“军事围剿”的严重情势下,是不能想象抗联的生存及斗争的坚持。

再次,密营是东北抗联安置伤病员,培训干部的后方。培训干部、安置伤病员,是提高部队军政素质,恢复和提高战斗力的前提。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困难时期之后,由于游击根据地的丧失,培训干部、安置伤病员的任务就自然由密营承担。在抗联密营地所开办的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中,尤以北满地区为出色。战斗在这里的三、六军抽出一部分力量组成留守处,在密营内除设立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医院的同时,1936年还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由赵尚志兼任,教育长是李兆麟,在三个地点办了三期,学习爬山、渡河、射击等课程。除学习训练军事课目外,还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三、六军师、团以上干部和地方主要领导人都得到轮训,为北满抗联各军培养了许多干部。后来还将三军的电信学校合并进来,培养了一批报务人员。在七星砬子密营中也开办了干部学校,培养连、排级干部,这对抗联坚持抗日游击战争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密营也是抗联安置伤病员的后方。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1937年冬天,三、六军西征部队在海伦、北安战斗中下来了不少伤员,其中20余名被送至帽儿山被服厂密营,由此,被服厂改成了后方医院。⑦后来由于敌情变化,又把伤员送到格节河后方医院。诸如这类史实不胜枚举,杨靖宇、魏拯民、陈翰章、宋铁岩等抗联领导人都曾在密营治病养伤。

总之,密营是抗联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没有这种依托,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是无法坚持下去的。抗联斗争的后期,由于日伪“讨伐”的严酷,密营几乎全部遭到破坏,抗联将士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不得不将部队撤至苏联境内。当然,密营对抗联游击战争的依托,不能同一般抗日根据地对游击战争的依托相提并论。抗日根据地是在使用抗日武装部队并配合民众战胜了敌人,发动民众建立或巩固了当地抗日政权之后建立起来的,具有较大稳定性。而密营的设立一般因事制宜、因地制宜,设施比较简陋,以敌情、战况的变化而变化,其表现为不稳定性。密营全部是建立在原始森林、水网湖汊等人迹罕至的地方,具有隐蔽性;但另一方面,又使其脱离民众,缺乏群众基础。而且密营规模小,生存能力弱,生活自给程度低,一旦外部条件进一步恶化,密营的生存便面临绝境。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所)


①元仁山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90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1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③常城等著:《现代东北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70页。

④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第313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⑤王一知:《在中共吉东省委秘书处工作的日子》,《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第611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

⑥元仁山:《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第10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⑦李敏:《在抗联密营的一段经历》,《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第618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