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路军抗战

抗日名将赵尚志当年在东北与杨靖宇齐名,并称为南杨北赵。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李兆麟,改编之初,第三军下辖6个师,以后又逐步增加到10个师,总兵力6000人。为打破日伪军的讨伐,抗联第三军各部从1936年10月至1937年6月间,东进西征,顽强战斗,足迹遍布北满30余县,大小百余战,纵横数千里,攻占城镇数十座,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打乱了日伪“大讨伐”的部署,保护了汤原根据地,开辟了海伦等新游击区,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热情,为开辟松嫩平原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经半年多的英勇奋战,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有了很大发展,1936年9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长夏云杰,代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参谋长冯治纲,军部下设7个团和1个保安连,共1500余人。1937年1至4月,抗联第六军配合其他抗联部队,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抗联第九、十一军改编前与第三、四军等部队配合进行游击活动,东北抗联独立师改编抗联第十一军后,即投入反日伪冬季大“讨伐”的斗争。第1旅在依兰、桦川地区活动,第2旅在富锦和集贤东部一带活动,第3旅在富锦县三合屯一带开展游击战争。期间,北满抗联各军坚持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西征、南下、北上、攻城夺镇,歼灭大量日伪军,打破日伪军的“讨伐”,部队得到很大发展。抗日游击区扩大到几十个县,建设了较为稳定的后方基地。

1939年5月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辖第三、六、九、十一军,总指挥李兆麟,政委冯仲云,总参谋长许亨植。抗联第三路军以小兴安岭西麓朝阳山等地为依托,深入敌后平原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北满抗联主力远征松嫩平原后,第六军1师、第三军4师及第十一军部分队约越400多人继续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坚持斗争。第三军2师继续在延寿、方正一带活动。下江特委书记高禹民与第六军1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负责留守部队的全面工作。

1939年春至1940年初,第三路军与日军进行规模较大的战斗数百次,攻占城镇数十座,在打击敌人的同时,第三路军损失也相当严重,到1940年2月,权剩500人。

1940年3月举行的由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等人参加的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会上总结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作出整编军队,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 开展机动灵活的分散小型游击战争的决定。随后,抗联余部整编为第一路军(1、4、7 支队)、第二路军(2、5、8支队),第三路军(3、6、9、12支队),化整为零,以支队的形式坚持游击斗争。

一、智取老钱柜

1936年3月15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队西征的同时,第六军代政治部主任李兆麟指挥了攻袭敌人重要据点老钱柜的战斗。

老钱柜位于黑龙江省汤原县北部山区,地势险要,日本关东军占领汤原县后,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方针,用重金收买当地以于四炮为首的一伙儿土匪,并派来7个日军指导官组成伪汤原县森林警察部队,他们不但守备日军伐木厂,还伺机偷袭抗日队伍,给北满抗日根据地造成很大威胁。1936年2月,赵尚志写信给留守汤旺河建立后方根据地的李兆麟等人,要他们立即组织力量拔掉于四炮的山林警察队,以便将旺河一带完全控制在我军手中。

驻防在汤原森林警察大队的大队长于四炮十分狡猾,他在通往老钱柜的路上,设了不少关卡,要端他的老窝,必须先拔掉这些卡子,加上他手下的几个中队长都是小兴安岭著名的猎手,枪法好,地形熟,于四炮根本没把游击队放在眼里。此外,老钱柜距离抗联第六军驻地有200多里,不仅山高路远,加上途中日伪军设立的几道关卡,抗联战士想要拔掉这个地方,简直是难上加难。

为防止抗联部队偷袭,日军还利用大雪封山的自然条件派出许多密探,监视抗联部队的动向, 一旦发现有抗联部队的踪迹,日军收买的 100 多名惯匪很快就能做好准备。

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和二团团长戴鸿宾当即决定,抽调汤原县洼区区委书记李凤林领导的游击连参加战斗,并针对敌人的弱点,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战斗方案。当时,李兆麟身边只有军部警卫连和青年游击队连共计100多人,而且武器陈旧,战斗经验不足,这和日伪的100多名惯匪比较起来战斗力相差很大。面对这种情况,李兆麟作了精心的部署。他先以突袭的方式,攻下通往老钱柜外围的哨卡—查巴溪,这里驻有森林警察的一个中队,驻守在这里的伪军头目黄毛、丁山、张保山被当场抓获,其他伪军也被李凤林和战士们全部缴械。打下查巴溪后,尽管战士们由于长途行军和激烈战斗,既疲劳又饥饿,但为不给敌人缓冲的机会,李兆麟命令继续投入下次战斗的准备工作。

夜幕笼罩的小兴安岭,十多张马爬犁,押着黄毛、丁山、张保山,沿着冰封雪地的汤旺河向下一个战斗目标——南岔疾进。路上遇到山林警察大队副队长宋喜斌,此人猎民出身,枪法超准,他的突然出现,引起李兆麟、戴鸿宾、李凤林等人的高度警惕。三人立即想出个应急方案,决定由李凤林和几名战士,押着黄毛、丁山坐在第一张爬犁上,并命令他们如果宋喜斌问就说是山下送粮的爬犁,黄毛、丁山赶紧答应。看到黄毛和丁山,宋喜斌以为是自己人,将盒子枪收起来放在腰间,当两路爬犁会合的瞬间,战士们冲上去将宋喜斌等6名伪军缴械,宋喜斌就是南岔的伪军头目,因此南岔营地也被顺利占领。此时,老钱柜就是最后一道关卡。

李兆麟率领战士趁着夜色,悄悄接近老钱柜,睡梦中的伪军做梦也没有想到200多里以外的第六军会突然打到了家门口,一下子乱了阵脚,日伪军见势不妙,只得缴械投降。抗联部队没费一枪一炮、没损失一兵一卒,顺利拿下老钱柜,摧毁了日伪在小兴安岭设置的顽固堡垒。

铲除老钱柜这个据点后,三军和六军在这一带很快建立起密营、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医院,至此,抗联第三军和六军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二、冰趟子大捷

冰趟子,原名黑风口,在黑龙江省冰趟子林场境内。1937年初,松花江下游地区已汇集近万人的东北抗联大军,抗日斗争异常活跃,日本关东军非常紧张,将这一地区视为东北战线上的心腹之患,决定派重兵讨伐。3月17日,为打破敌人“讨伐”计划,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率领骑兵和第六师张光迪部共 200 余人,从汤原根据地出发西征,到达海伦与通北一带,与活动在这里的五师蔡近葵部会合。部队刚刚住下,就有消息传来,有 800 多名日伪军进山讨伐。敌人前阻后追,军情十分紧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赵尚志当机立断,马上集合部队,连夜火速向通北山里转移。赵尚志决定诱敌深入,一路上不断设下小规模的伏击战,每次都打死打伤数十人,激怒了日军讨伐队,日军紧追不舍,决心报复。一路边打边走的赵尚志终于将敌人引到预先设计的伏击战场。这里有一条顺溪而下的山泉,每到冬天,整条山沟都冻成一片溜滑难走的冰面,当地人称之为冰趟子。

就在这座高地上,有四座伐木工人住的木屋,还有用石头构筑的围墙,地势易守难攻,日军追兵只有越过这片冰趟子才能接近 抗联坚守的无名高地。黄昏时分,日军追到冰趟子时遭到抗联部队的迎头痛击,由于冰面溜滑,又毫不隐蔽,日军只能趴在冰面上还击,激战持续到深夜,气温也在不知不觉中降到了零下40多度。此时,赵尚志将部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坚守阵地,另一部分进到作战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也是抗联斗争史上敌众我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这次战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抗战军民的士气。

三、夜袭汤原县城

在松花江北岸汤原县,距佳木斯不过几十里路,是日伪在北满的重要据点之一,驻有日本守备队、伪军第三十八团和伪警察大队,这里的游击战争活跃,群众的抗日情绪很高。1934年4月,汤原中心县委突然接到紧急情报,日军要血洗汤原县城。没过几天,大批日伪军就开到县城,并且运来了武器弹药。当时,抗联第六军已经发展为五个师,但这五个师都远离汤原到依兰、富锦、宝清 一带开辟新区,汤原境内只剩下六军参谋长冯治纲带领的一个百余人的留守团,敌我兵力相差悬殊,要想攻打汤原县城困难重重。但参谋长冯治纲根据县委指示,想趁日伪军刚到县城的机会打个突袭战。尽管留守团只有百余人,但城内各乡的游击连、青年肃返队、农民自卫队听说要夜袭汤原,都来参战。

1937年5月17日,经过周密准备后,在参谋长冯治纲率领下,战士从汤原城北9公里地方出发,急行军逼近汤原县城。在城内内应的帮助下,留守团战士们刚接近城门,城门便顺利打开,冯治纲带领战士们按计划直接侵入城内。汤原城内,被两条十字街割成格字形。西北是县政府大院和警察大队队部,东南、西南分别住着日军和伪军。街中心十字路口下,有个碉堡。化妆成伪军的农民自卫军,不费一枪一炮就将碉堡控制。随后,按计划,兵分三路展开进攻。一路部队直奔县公署院外,阻击日本守备队的反攻,另一路部队在解除北门派出所的武装后,留下少数部队,扼守退路,其他战士迅速冲进伪县公署、伪县长和日本官吏宿舍,解除伪警察守卫队的武装,第三路部队打开监狱、拘留所,营救出70余名抗日民众。拂晓,冯治纲指挥部队交替掩护撤退,用强大的火力阻止了日本驻屯军部队的反扑,打退了驻屯太平川的日本久保部队和黑山屯驻防伪军的追击,取得了夜袭汤原县城的重大胜利。

四、攻占讷河县战役

日伪当局视抗联三、六军为北部国防的心腹之患,调集重兵对汤原、通河等广大地区进行重点讨伐,面对严峻形势,1938 年 5、6 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主力部队远征松嫩平原,开辟新的游击区。12月底,远征部队全部到达目的地。北满抗联远征部队到达目的地后,便在松嫩平原开展 游击战争。1939年初成立“江省西北临时指挥部”,并将集聚在海伦一带的抗联各部统一编为第一、二、三、四支队和第一、二独立师。同年5月30日,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三路军,并相继成立了龙北、龙南、下江三个地区性指挥部,分别指挥各支队的游击战争。1939年上半年,北满省委所派地方工作人员在讷河的秘密工作已经开展,同时,还成立一支有三四十人的 武装游击队——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

抗联第三路军在与敌人进行的多次战斗中,影响较大、对敌人打击最重的是攻占讷河县城的战斗。9月15日夜,冯治纲率第二支队270余人从驻地哈拉巴歧山出发向讷河县城挺进。9月18日晚,冯治纲指挥部队分兵三路强攻讷河县城。根据作战部署,冯治纲、姜福荣率第六军教导队和第三军八团攻打伪军驻地北大营,王钧率领第六军十二团攻打伪县公署警务科、监狱和银行,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攻打伪警察训练所。夜11时,第二支队与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密切配合,乘敌不备,一举攻进讷河县城、伪县署、警务科、警训所,打进伪警备队驻地北大营,活捉伪军团长孙承义,警务股特务科长,打开监狱,击毙伪军10余人,释放300余名“犯人”,随后又砸开弹药库,物品库、粮库,枪支弹药、给养等均军物品。攻克讷河县县城的战斗是北满抗联一次非常重要的战斗,轰动北满各地。

五、朝阳山密营保卫战

1940 年夏,第三路军所属各支队向日伪展开新攻势。日伪军调兵遣将,加强布防,使第三路军各支队活动区域敌情益加严重,各支队不畏强敌,坚持活动。

出没于嫩江、朝阳山一带的第三支队,于6月6日袭击了嫩江县大横山日本开拓团建筑工地,活捉贺原、横山次郎等4名日本工头,缴枪4支,解放中国劳工167名。7月17日,第三支队袭击黑(河)嫩(江)至德都公路沿线的双泉屯、科洛站。战斗中,三支队用日语喊话,交代我军俘虏政策,使4名负隅顽抗的日本武警放下武器。7月19日,日军渡边“讨伐队”和董连科伪嫩江森林警察队150余人,携轻重武器、迫击炮,分两路进入朝阳山,逼近第三路军总指挥部。总部机关和教导队当时只有24名指战员,撤退不及,被敌骑兵三面包围。指战员们提出“誓死保卫总指挥部”的战斗口号,连续打退敌人数次冲击。第三支队政治委员赵敬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先后三次护送总指挥李兆麟突围。李兆麟脱险后,赵敬夫指挥部队与敌作战,击毙伪警察大队长董连科等以下10余名。但终因寡不敌众,迅速突出包围。赵敬夫和曾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宣传部长、书记、原抗联三军政治部主任张兰生壮烈牺牲。

六、奇袭克山县城

第三路军各部在松嫩平原展开英勇顽强的反“讨伐”斗争的同时,自身损失也相当严重,1940年3月,抗联第三路军各部缩成4个支队。3月24日,中共北满省委发出开展“红五月”竞赛活动的通告,要求地方和部队的各级党组织积极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竞赛活动之中。各支队相应号 召,认真总结松嫩平原作战经验,采取声东击西、远距离奔袭等灵活战术,在各自区域积极开展抗 日游击活动。

1940年6月,抗联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就已确定要攻打克山县城。克山县是北(安)齐(齐齐哈尔)铁路线上的重镇,地处平原,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日伪军在克山对广大群众统治严酷,推行保甲制度、十家连坐制度颇为彻底,并宣称“铁打的满洲,模范的克山城”,而第三支队攻打克山县城的作战动机就是:震撼日伪的统治,给敌以教训。

9月初,第三支队得到地方党组织的敌情报告,日伪在兵力配备上城郊强而城内弱。县城西门外驻有伪军一个团,铁路车站驻日本守备队百余人,伪警察训练队和警察 200 人,总兵力达千余人。三支队指导员经周密研究决定:首先利用敌人“在秋季青纱帐割倒之前,阻我进山,消灭我军于平原地带”的企图,第三支队实行调虎离山之计,派部分部队在克山与讷河交界地区频繁扰敌,摆出要进山过冬的姿态,以便把克山县日伪军主力引出,然后支队主力趁机突袭克山。

9月20日,三支队从地方组织送来的情报得知,克山县伪军已开赴朝阳山进行“围剿”,城内只有日军守备队50名,伪军58名,伪警50名,自卫团40名,敌已中计,三支队指挥部决定立即开始行动。

9月21日,第三路军总政委冯仲云,九支队队长边凤翔、政委高禹民率第九支队主力与三支队在侯家屯会合,决定由九支队攻西门的伪军团部,三支队攻打县公署,另派中队长刘中孚带一个班袭击银行。23日晚,三、九支队 200 余人从克山县北张老道窝棚出发,昼伏夜行。经两夜急行军,于24日夜到达距县城七八里的地方隐蔽休息,作战斗准备。25日黄昏,部队到达北二道街十字路口,便按预定计划各自奔向进攻目标。

九支队在边凤翔、高禹民率领下顺奔向伪军团部,顺利缴了敌哨兵的械,然后打开仓库,搬运武器弹药,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于德发带领机枪班以两挺机枪利用伪团部工事阻击增援的日军守备队。

担任占领十字街中央炮台任务的第三支队八大队在大队长任德福指挥下,冲进炮台,10多个伪军被迫举手投降,站在炮台顶上的伪军哨兵在慌急中鸣枪。战士们立即冲上炮台,将伪军哨兵擒获。中央炮台遂被八大队所控制。

第三支队七大队冲到伪县公署时,发现大门紧闭。战士们迅速搭起人梯,剪断电线,在院墙四周架起机枪。随后战士们越过院墙,冲入县公署后院。院内伪警察顽强抵抗,战士们连投数枚手榴弹。日伪军招架不住,一部分被击毙,一部分落荒而逃。队伍冲进县公署,击毙正给日军守备队打电话的日本参事官,第三支队全部占领县公署。这时,驻西门外的日军守备队分乘两辆汽车增援城内,遭到担任阻击任务的于德发率领的机枪班的迎头痛击。日伪汽车行至中央炮台附近时,任德福指挥机枪班又是一阵猛烈扫射。车上日军纷纷跳下汽车向炮台冲击,任德福等以机枪、步枪、手榴弹迎击,日军丢下许多尸体狼狈逃窜。

战斗结束,三、九支队迅速从东门撤出战斗。经一夜行军,摆脱了敌增援部队的追击和飞机轰炸,到达五大连池卧虎山一带。抗联部队在松嫩平原广泛出击,屡获胜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大受鼓舞。

1940年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最困难的一年,从全局上看,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困难年代,但第三路军各支队活跃于黑龙江省18个县的广大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攻克了克山、肇源县城和一批重要城镇,歼灭大批日伪军,部队一度得到发展,后因斗争环境恶化,部队连连受挫,不得不退入苏境。